「情緒鞭笞」(emotional switching)一詞通常用在當我們想要某物,但潛意識心卻是極力的阻礙實現這個願望的發生。第一位描述情緒鞭笞現象的人是心理學家羅傑‧卡拉漢博士(Dr. Roger Callahan),他稱此現象為「心理上的顛倒」(psychological reversal)。
「情緒鞭笞」(emotional switching)一詞通常用在當我們想要某物,但潛意識心卻是極力的阻礙實現這個願望的發生。第一位描述情緒鞭笞現象的人是心理學家羅傑‧卡拉漢博士(Dr. Roger Callahan),他稱此現象為「心理上的顛倒」(psychological reversal)。
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以測試一下你是否有情緒鞭笞的現象。當你說或只是想著某件事時,如果和潛意識心並不一致,身體的能量會變弱,而反映在肌肉上,也就是原本有力的肌肉會立刻失去它的力氣。
潛意識心的設計很類似電腦裡的軟體程式,除非修改程式,否則我的的行為與反應模式,都是按照程式所設定的指令,一步一步的照著跑完,結果也是可以預期的。潛意識心是設計來幫助我們達成心願的,它會帶我們到任何被自己設定好的目的地。
因此,如果你發現,自已現在處在一個不想要的結果上,就要回頭想想,自己的潛意識裡,真正設定的是什麼。
這怎麼有可能?不想要快樂,健康,金錢和成功,這實在是太荒謬了!為什麼有理智有頭腦的人會想要悲慘,貧困,病痛和失敗呢?這是人們內心最為複雜糾葛的奧秘。
有三個關鍵詞經常出現在情緒鞭笞的人身上:「應該」、「試著」和「或許」。像是這樣的說話方式:
「我應該要好好努力賺錢的。」
「我會試著戒煙。」
「或許我明年就會遇到合適的伴侶。」
這幾個詞,有什麼問題?當我們說「或許」時,我們是不做承諾的,「或許」這兩個字,消除了意識心(與潛意識心對立)設立目標的能力。「試著」也是類似的情況,我們無法試著做任何事而得到成功。「試著」意味著不用採取行動,只要在腦海想就好了。當你開始,你就不再是試著去做,而是真正在做了。
「應該」則是這類情緒鞭笞觀念中最糟的一個,因為我們每一次說「應該」,就是在「自打耳光」,心裡有個糾察隊,而那往往是我們過去的師長,長輩的影子。「應該」暗示著我們要不就是犯了錯,不然就是無能、曾經無能、或將會無能。它說明了我們光光做自己是不夠的,我們現在不夠好,還可以更好。
這些慣性的話語,不但不會增強我們做選擇的能力,卻不斷的自我破壞與拖延。它的背後,隱藏著負面的自我形象,認為自己不夠好。如果我們也相信自己不值得愛與被愛,並排拒自己,我們一定會破壞自身的目標與目的。